北京市九里山公墓二區位于昌平區城東,瑤臺山莊西400米,在九里山前坐北向南,前有京密引水渠,這里有山、有水、人杰地靈,此乃上風上水的寶地。九里山公墓二區始建于1988年,屬于北京市昌平區崔村鎮棉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所有,是民政部門正式批準的公益性合法公墓,整個墓區內遍植松柏,氣氛凝重古樸。墓區長期有專人清掃,有專門的綠化隊負責綠化,有專業的石匠對墓碑精心設計、雕刻、描金。墓區內設有專職的看護人員,負責墓區的安全。便利的交通、寬大的停車場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、優質的服務,使九里山公墓二區占盡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真可謂一片安魂凈土。
九里山公墓二區根據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經濟收入水平,建立了不同的墓型,充足的備有高、中、低檔墓穴,我們真誠的為各界人士服務。
棉山村的村名被改過很多次,具村里的老人回憶只知道最早的名字是叫“牛家屯”后又改叫“棉山”,民國時期改叫棉山村至今,村前的九里山原叫丹鳳嶺。
在棉山村九里山公墓二區西側,葬有惇恪親王綿愷,惇親王府將這里的園寢稱為“北山墳地”。綿愷為清仁宗第三子,清宣宗之弟,生于乾隆六十年(1795)六月二十二日,母孝和?;屎筲o祜祿氏,承根恩公十四年正月封悼郡王,七月管理中正殿樂部事務。二十五年七月,宣宗即位,便晉封親王,管理雍和宮事務。宣宗一生對其非常信任,讓其管理武英殿御書處事務、左右兩翼宗學事務,擔任鑲黃旗總族長,道光六年和道光十年,充任玉牒館總裁。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四日綿愷去世,終年44歲,清宣宗親臨其喪,三次賜奠,賞還親王,謚號為恪。棉山王爺墳坐北向南,背靠九里山,紅墻南北長九十丈,東西寬十五丈。有神橋一座,下有文河一道。過橋有石獅子一對。后邊是碑樓,內立馱龍碑一方。碑樓北邊十五丈為宮門三間,與紅墻相接。
院內有東西朝房各三間,享殿五間后有月臺,其上有紅皮磚砌大寶頂一座,高十一尺四寸,直徑十二尺三寸。寶頂下設須彌座。陽宅四進,位于墳地東側。陽宅南側有井一眼。墳地內外廣植松柏樹,還有柴樹,共數千棵。照應墳地戶住兩邊,每戶養身地二十余畝。1932年,王爺墳被當地人盜挖,后來惇王府后人將墓地的地面建筑和松柏賣掉,換了錢花。1968年,村人將寶頂拆毀,馱龍碑運走,石獅子拉倒,地宮做了菜窖,現在這對石獅子擺在九里山公墓二區門前。